专访新闻传播学学会奖“终身成就奖”获得者川大教授邱沛篁专访新闻传播学学会奖“终身成就奖”获得者川大教授邱沛篁

川大教授邱沛篁

“鹤发银丝映日月,丹心热血沃新花。”作为我国西部新闻教育的开拓者和主要创始人之一,四川大学首届新闻学院院长、四川省新闻教育学会会长、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邱沛篁教授以在新闻传播事业数十载深耕而享誉中国新闻教育界,他以深厚的新闻教学学养、专注新闻教学传播,为西南地区乃至全国培养了众多活跃在新闻一线的人才,被誉为西南新闻教育界的“传奇人物”,受到了新闻界同仁后辈的广泛敬重。

日前,中国新闻史学会2018年学术年会在杭州市召开,来自全国的近千名学者齐聚一堂,围绕新时代新闻传播与美好生活之间的互动关系分享最新的研究成果。会上,年近八十的邱老获颁“新闻传播学学会奖‘终身成就奖’”,以表彰其一生深耕新闻实践、新闻教学和新闻学研究工作的卓然成绩。11月1日,邱老在家接受了本报记者的独家专访,谈及他荣膺学会终身成就奖的真切感受,与新闻媒体的不解之缘,以及对年轻新闻传媒一代的殷殷期望,鼓励他们为新闻传播的发展集思广益,在新技术新形势下大展拳脚,做时代真实的记录人,赓续新闻传播事业的薪火。

春华秋实半世纪 众望所归获殊荣

“邱沛篁教授是西部新闻传播教育事业的开拓者与主要创始人之一,长期从事新闻实践、新闻教学和新闻学研究工作,他将智慧和才华都奉献给了新闻及新闻传播教育事业,被誉为‘新闻教育的永动机’。” 在中国新闻史学会2018年学术年会年度颁奖典礼及闭幕式上,学会高度评价了邱老为我国新闻传播教育工作作出的杰出贡献,为邱老数十载的新闻教育事业不断拼搏的精神给予了高度的赞誉。

而谈及获得此次“新闻传播学学会奖‘终身成就奖’”的感想时,邱老发自肺腑地表示:“首先我想表达我的感恩之情。感谢国家和母校的培养,感谢40年来川大各位领导、各位老师和同学们、新闻及新闻教育界各位同仁、社会各界对我工作的帮助和支持。”同时,他也谈及川大新闻专业的发展也是众多同事、师生以负薪抱柴之举,方能形成星火燎原之盛况。“四川大学新闻学专业从1979年筹备、1981年招生再到今天的蓬勃发展,每一步都走得很不容易。所以,这个奖不止是对我个人的奖励,而是对川大新闻传播学科广大师生艰苦创建新闻学专业、白手起家,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不断繁荣和发展新闻传播学专业的肯定,我只是众多努力身影中的一个代表,因此,这个荣誉是属于大家的。”

“中国新闻史学会2018年年会让我进一步感受到了党中央对新闻传播教育工作的高度重视,感受到了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新闻传播教育事业的巨大发展和繁荣,感受到了社会各界与兄弟院校对川大办学的支持和鼓励,收获了很多宝贵的经验。” 邱老说,自己作为一位老新闻教育工作者,将不忘初心继续奋斗,坚守好和守望好新闻传播学教育阵地,为川渝地区的新闻传播学专业的学术交流作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据悉,“新闻传播学学会奖”由中国新闻史学会于2015年设立,由中国教育部高等学校新闻传播学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合办,旨在通过评选、奖励优秀的研究成果,凝聚学界力量、弘扬学术精神,促进新闻与传播学在中国的深入发展。”截至目前,包括邱老在内,全国仅10位新闻教育工作者获得该奖项的殊荣。

结缘新闻一甲子 堪与党报做知己

“我与《成都日报》于1959年开始结缘,那时候我读大三,有缘在《成都日报》上面发表了第一篇文章,自此党报成为我的良师益友。”作为一名奋战在新闻战线的新闻老兵,邱老对自己的记者生涯相当的熟稔和怀念:“1960年我从川大中文系提前毕业并留校工作,主要从事校报的新闻采编、学校的对外宣传工作,并陆续在《成都日报》上发表影评、戏评、书评;随后在《成都日报》上发表《四川大学3个一级教授过周末》,在当时社会反响都还不错,可以说我的新闻生涯和《成都日报》的发展是密不可分的。”

“从读大学开始,我就为《成都日报》等党报写影评、剧评、书评,以及一些作家人物专访,尤其是八访巴金,这是《成都日报》推荐。采访林如稷、徐中舒、柯召、李月秋、阳友鹤、邹忠新等文化教育界名人,也是来自当时《成都日报》的策划和推荐,所以,《成都日报》对我来说,既是良师,也是益友。”邱老提及自己新闻生涯与《成都日报》的点点滴滴,如数家珍,同时他也慨言,在数字化、新媒体大行其道的今天,《成都日报》要聚焦时代、聚焦民生,《锦观》新闻客户端的出现是一个很好的补充,希望《成都日报》在新媒体、新技术传播媒介更新的浪潮中抓住机会,做出特色。

晚岁常作笔田耕 放眼世界思新闻

“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虽然退休已有十一载,邱老却一直保持着旺盛的工作能力和创新活力,他被川大文新学院返聘担任博士生指导工作,每日还在书斋笔耕不辍、勤奋读书,并时常接待新闻爱好者的来访。

对于新兴的新闻传播发展趋势,邱老也一直予以关注,“现在的新闻传播学教育应当贴近社会、走向世界,新的传播技术和形式发展迅猛,不同于传统的阵地式传播,现在都是裂变式的传播,碎片化的阅读形式要求新的新闻从业人员有更广泛的视角、更多元的传播方式去打动读者。”邱老认为,在新闻传播学专业的教育教学中,新闻人才培养要做到既能“专”,也能“博”;要有自信心,要在专业中求创新、谋发展,青年学子、新闻人要积极开展各项学术交流活动,夯实专业基础,扩展生活眼界,走在时代发展的前沿,做时代的忠实记录者。本报记者 王李科 摄影 吕甲 刘阳

记者手记

晚晴时节自芬芳

老骥伏枥更精神

一壶清茶、一摞书籍、一袭灰色西装,声如洪钟、精神矍铄,满是谦和儒雅之态……再次采访邱老,他依然显得清癯而充满活力,虽近八十遐龄,却依然思路清晰,言语诙谐,对于新闻传播发展如数家珍,对新媒体、新技术的发展也兴趣盎然,让我看到一名新闻学人对新闻事业的坚守与热爱。

正是这份数十年如一日的热忱让邱老在虽近八十高龄仍旧笔耕不辍,仍然活跃在新闻事业一线,邱老正以“老牛亦解韶光贵,不待扬鞭自奋蹄”的精神续写自己新闻事业的第二春,而这次“新闻传播学学会奖‘终身成就奖’”是对邱老一生积极奉献新闻及新闻教育事业成绩的总结,也是一个全新的开始。

原标题:年近杖朝未止步 新闻初心永不忘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