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安大专定向医学生待遇(为乡村振兴筑起“健康长城”——广东省村卫生站改革速写)

为乡村振兴筑起“健康长城”——广东省村卫生站改革速写
为乡村振兴筑起“健康长城”——广东省村卫生站改革速写


2022年10月13日,65岁的蔡淳铿披上了“广东好人”的绶带。


这是她两个月内第二次领取省级荣誉。此前的8月19日,第五个中国医师节,第六届“广东好医生、广东好护士”获奖名单发布,蔡淳铿作为唯一的村医代表入选。随着各级媒体的报道,这位身患癌症仍不忘村民健康的老人走出扎根38年的乡村,走进越来越多人的心中。


1984年,蔡淳铿和丈夫来到潮州市潮安区沙溪镇玉湖村卫生站,从此一直守护着乡邻的健康,再未离开。因为坚持“用最少的钱换最好的疗效”“选药要选副作用最小的”,赢得周边群众的交口称赞,不少城里居民也慕名找她看病。


本刊记者连线时,问她是否感到辛苦,她坦然地说是,但更多的是踏实感。“看到孩子生病找过来,喂了药慢慢好了,甜甜地叫我一声‘姨’,就很满足!”她说,满心都是对乡村医生的热爱,“做一行爱一行,我觉得这个职业很好。”


一个人,一间卫生站,就是一个村落的医疗中心。据《广东省卫生健康统计年鉴》显示,2021年全省共有25448个村卫生站,17793名乡村医生、10973名执业(助理)医师和2136名注册护士,他们是全省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发展农村健康事业的重要力量。


近年来,广东高度重视基层医疗卫生服务能力建设,陆续出台政策,不断加大投入,一间间标准化村卫生站拔地而起,一项项待遇和补贴如期落实,一个个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帮扶到位,让蔡淳铿和她的同行有了更大的发挥空间,也有了更坚定的从业信念,可以安心地为农村居民提供便利、周到的医疗服务,共同为乡村振兴筑起一道健康长城。


夯实硬件,让村医有用武之地

河源市和平县,冬天的九连山有些湿冷,但上陵镇翠山村的卫生站里暖意融融。推门而入,80平方米的空间里,光线明亮,干净整洁,全科诊室、候诊室、药房、注射室、家庭医生签约室等一应俱全,心电监测仪、血糖血氧仪等医疗设备摆放有序,村医徐行云和妻子兼护理助手一脸笑容。


门外是一道小溪,流水潺潺。旁边立着一个青绿色的宣传栏,贴着健康宣教知识。屋侧有一道楼梯可上二楼,那里是徐行云和妻子的起居室。白天,老两口在一楼忙碌,晚上就回到家里,休息,以及随时回应村民的就医需求。


“这些年乡村医生政策越来越好,政府越来越重视,建了这么好的房子。”徐行云说,几年前,他还蜗居在几十米外的老房子里。那是一个狭窄的泥瓦房,内间是卧室,角落里散放着医学书籍和药品、器械,外间是诊室也是药房、注射室,只放得下一张桌子、一个药架,患者一多就只能在屋外候诊。


这也是粤东西北地区村卫生站(室)曾经的普遍困境——省卫生健康委数据显示,到2015年,全省1.9万个行政村共有2.5万间卫生站,绝大部分是村医个人住宅改建,大多建筑简陋、设备短缺,远远满足不了农村居民就医需求。


为了更好落实乡村卫生服务一体化管理,强化农村三级医疗服务网底功能,2017年,广东省出台“强基创优三年行动计划”,提出实施村卫生站公建规范化建设:省财政扶持全省粤东西北地区新建10000间产权公有、建设标准、形象统一、管理规范的村卫生站,明确要求新建房屋面积必须达到80平方米以上,并设有相对独立的诊断室、治疗室和药房,要求配齐38件(套)基本卫生设施设备。


在省委省政府的统一部署下,各级政府将之作为政府民生实事之一,发力提高村卫生站医疗服务能力和改善就医环境,有效缓解农村居民“看病难、看病贵”问题。


为乡村振兴筑起“健康长城”——广东省村卫生站改革速写

阳江市阳西县塘口镇下垌村卫生站新(上)旧(下)对比图


随着卫生健康事业提升到优先发展的战略高度,广东省2017年再次推出大动作:统筹各级财政安排500亿元,实施加强基层医疗卫生服务能力建设项目,推动基层服务能力实现根本性提升。其中支持粤东西北地区10000间村卫生站标准化建设也纳入整个项目,共安排16亿元专项资金,按照每个行政村16万元的标准给予支持,整体补助比例达80%。


根据辖区大小,每个市获得的资金支持不同,比如汕头市补助村卫生站358间、资金5728万元;肇庆市补助村卫生站942间,资金15072万元。


阳江市阳西县上洋镇村医冯应样过去租赁民房做卫生站,租金不多,但也让收入微薄的他略感心疼。搬进新卫生站后,他不仅不用交租金,还拥有了心电监护仪、血压仪、血糖仪、电针仪、药箱、氧气包、电脑等设备,完全可以满足基本医疗和公共卫生服务需要。


河源市龙川县通衢镇梅东村,从医20余年的郑大德也见证了卫生站从简陋到设施一应俱全的改变,感受到了国家和省里对村医的日益重视,“村卫生站变好了,看病环境更舒适。村民看病不难了,我们心里也更舒畅。”


最终的受益者还是当地群众。“以前看病要走二十几分钟到镇卫生院,现在村卫生站就在家门口,设施齐全,服务也好,买药方便,比原来成本低了一半不止,实在是太好了。”龙川县登云镇村民曾祥平说,他所在梅花村曾是省定贫困村,自从新的村卫生站建成后,看病省去了不少麻烦,也减轻了负担。


根据要求,村卫生站规范化建设完成后,经市、县(区)、镇验收,并通过合法程序落实法人和负责人,即可投入使用。截至2020年12月31日,全省10000间村卫生站全部建设完成并投入使用,迅速形成服务能力,保障当地居民获得均等化的公共卫生服务和安全、有效、方便、价廉的基本医疗服务。


在省里指导下,地市也主动作为,按省公建规范化村卫生站的标准,对此前未纳入建设名单的村开展建设。从2021年起,广东省全域推进乡村振兴驻镇帮镇扶村工作,根据帮扶资金相关管理要求,村级卫生站建设属于资金支持事项。


“村卫生站是农村医疗三级网络的网底,规范化建设的村卫生站先把硬件搭起来,使得每个村都有一个外观统一、卫生整洁的村卫生站,成为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亮丽风景线,也是基层卫生防疫的安全线。”省卫生健康委有关负责人说。


为乡村振兴筑起“健康长城”——广东省村卫生站改革速写

梅州市蕉岭县新铺镇矮车村卫生站新(上)旧(下)对比图


事实上,得益于硬件更新,2020年以来的疫情防控中村卫生站就充分发挥了“哨点”作用,助力全省织密疫情防控网。2022年底迎来新形势,村卫生站也表现突出,如汕尾市卫生健康局迅速布局新增967间村卫生站发热诊室,加强农村地区健康服务,全力守护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


“自从开放了发热诊室,前来看病的人数增多,大多是轻症患者,我依托中医古方,根据患者身体情况,为他们制作方剂药饮,帮助大家尽快康复。”该市城区马宫街道金町村卫生站村医陈生源说。


提高收入,让村医安心扎根基层

2022年7月,一条消息在网络上广泛传播:“广东省卫健委今年明确,将村卫生站医生补贴标准提高至每年每行政村2万元。这个补贴是发给村医个人的,相当于是村医的‘基本工资’,单独发放……”


一直以来,乡村医生为基层群众的卫生健康保驾护航,获得了广泛认可。不过,待遇低、任务重等问题也限制了村医的发展。甚至部分村医因待遇低流失或停止执业,导致了一些卫生保障空白村的出现。不少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将村医的困难和呼吁写成议案和提案,希望解决这些困扰许久的问题。


7月4日和7月11日,广东省卫生健康委连发两份答复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的文件,针对村医编制、待遇、执业环境等问题一一回应,才有了这一条热闻。8月18日医师节前夕,广东发布《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近期重点工作任务》,进一步明确“要落实和完善村医待遇保障与激励政策”,又为其添了一把火。


然而,长期关注广东卫生健康工作的人知道,这并不是一条新闻。其源头可追溯至2017年10月,当时的广东省卫生计生委和省财政厅联合印发《村卫生站医生补贴工作实施方案》,提出由省财政安排专项资金,对乡村医生每人每年补贴2万元,从2017年度开始执行。


方案明确,补贴对象为经注册并经县(市、区)级卫生健康、财政部门审核确认列入省财政补贴范围的乡村医生,包括在村卫生站执业的执业医师、执业助理医师和持乡村医生执业证书的医生,每村一名。


考虑到现实情况,方案还提出,对符合省政府办公厅《进一步加强乡村医生队伍建设实施方案》等文件精神设立的一村两站或多站,有多名符合补助条件乡村医生的,经县(市、区)级卫生健康、财政部门审核后,也可相应增加补助对象,其所需的补贴资金由县(市、区)级财政补足。


尽管补贴也伴随着考核要求,但消息一出,仍旧让全省村医振奋不已。“我的年收入比卫生院一些同事还高。”清远连州市,一名由乡镇卫生院选派下沉的村医说,最初被派到村卫生站工作,还担心收入下降,纠结是否被排挤、发配,但随着村医补贴和基本公共卫生补助、基本药物补助、一般诊疗费等待遇相继落实,实际收入并不低,再加上群众的信任,都让他安心扎根基层。


事实上,村医补贴是广东首创——2006年的全省加强农村卫生站建设和落实农村卫生站医生财政补贴工作会议宣布,省财政拨款1.6亿元,对经济欠发达的14个地级市和江门恩平市的村卫生站医生进行补贴,每人每年1万元。


如今补贴标准已翻番,更是有效维持了这支队伍的稳定性。“我一年的收入在6万元左右,省里给的补贴占了三分之一。”接受媒体采访时,阳江市阳西县多名村医算了一笔账。


为乡村振兴筑起“健康长城”——广东省村卫生站改革速写

广州市白云区大力推进镇村卫生服务一体化管理及村中心卫生站“一元钱看病”惠民政策建设


不仅在职村医有补贴。2013年1月1日起,广东还对符合条件的农村已离岗接生员和赤脚医生发放生活困难补助,如今已走过10个年头。就在2022年12月5日,在省卫生健康委推动下,2023年的1.8亿多补助资金已提前下发。


此前4天,12月1日,2023年村医补贴29968万元也宣布提前下达。


除了村医补贴,广东省还大力落实在岗村医养老保险等政策,目前已基本实现乡村医生养老保险全覆盖,每人每月不低于180元。


在省里指导下,各地也积极探索稳定村医队伍的可靠路径。比如广州市花都区2012年在全省率先单独核定了303个乡医编制,实施公益一类保障;2018年又将村医编制并入镇卫生院编制管理,实行“区招镇管村用”,不断提升村医待遇。


“村医的年收入包括基本工资、1元钱看病的收入、乡村医生补贴以及40%的公共卫生服务经费,几项累加,收入要高于许多卫生院的医生。”花山镇卫生院一位负责人说。早在2018年,被下派到儒洞村卫生站工作的邱华医生年收入就达到25万元,超过了当时全区基层医务人员23.5万元的平均年收入。


惠州则在省里补贴的基础上,充分发挥市级财政支持作用,对中专、大专和本科毕业的乡村医生每月分别补助100元、200元和300元,对护士、护理师和主管护理师每月分别补助600元、700元和800元;对到困难村卫生站工作的医生和护士每月再补助200元。此外,对取得执业助理医师和执业医师资格的村医,各县(区)财政还分别再予以200元和300元补助。


这些利好之外,一些县区还根据自身情况推出额外补贴,比如大亚湾区2008年起对4个偏远地区村卫生站每年每站发放生活补助27000元,仲恺区对镇村一体化管理的村卫生站每年经考核合格后给予每人每月2500元的定额补助等。


2022年初,惠州“优化乡村医生队伍 实现医保一站式报销”的做法入选第三批全国农村公共服务典型案例。花都“探索基层医改新路径”经验也早在2018年就入选了该年度“推进医改,服务百姓健康”十大新举措。


为乡村振兴筑起“健康长城”——广东省村卫生站改革速写

▲英德市江古山村从医20多年的村医林文清到患者家中随访


面向未来,让村医服务好群众

2020年7月,惠东县乡村医生朱保才登上“中国好人”榜。在安墩镇梓横村这个偏远的小山村,他一扎根就是50年,诊疗过的病人高达21万人次左右,遇到残疾人、困难村民还经常减少甚至免收医药费。在疫情袭来时,78岁高龄的他又认真研读疫情防控科普知识,走上田间乡野,主动参与到疫情联防联控中。


这样超期服役的乡村医生不是孤例。同样在惠州市,博罗县的乡村医生练添顺2011年取得乡医证时就已经64岁,此后又坚守了8年,在2019年4月因遭遇交通意外不幸去世后,他所服务的义和镇长贵村卫生站曾空置了近半年时间。


按照《乡村医生从业管理条例》的规定,年满60周岁的乡村医生要及时办理退出手续。然而,由于后继乏人,超龄服务、到期难退的村医不在少数。如果落实退出机制,可以预见的是,部分偏远地带的村卫生站将后继乏人。


朱保才和练添顺都曾是赤脚医生。记者采访中,也常遇到年龄大的村医如此自称。


这个称呼代表着一个时代的荣耀,在医疗资源严重匮乏的年代,他们创造了世界级的健康奇迹。世界卫生组织点名表扬,并邀请乡村医生代表参加世界卫生大会并发言;联合国妇女儿童基金会也曾在年报中总结说:“中国的赤脚医生模式为落后的农村地区提供了初级护理,为不发达国家提高医疗卫生水平提供了样板。”


1998年,执业医师法通过,行医有了专门法律。但考虑到农村实际情况,赤脚医生大多就地转岗,成为农村基层卫生人员的主要构成部分。但随着时间推移,他们逐渐老去,村医队伍的更新迭代成为当前的重要课题。


为乡村振兴筑起“健康长城”——广东省村卫生站改革速写

▲2020年6月,广东省基层医生能力提升培训班开班


近年来,广东省积极开展探索,包括推动乡镇卫生院医生下沉,鼓励老村医子女接班,以及定向培养等,情况逐渐有所改善。


以惠州为例,该市对扎根农村、世代为医的村医子女愿意“子承父业”的,第一时间给予专业技术培训、学历教育等方面的便利,逐步形成乡村医生扎根基层的新模式。对于确实招聘或接班困难的山区村,可由镇政府或村委会推荐高中毕业生到惠州卫生职业技术学院定向培养,学费由县(区)财政负担。


这一举措同时也在改善村医学历普遍偏低的情况。


2015年,广东提出,通过10年左右的努力,使村医总体具备中专及以上学历。5年后,《广东省乡村医生注册管理试行办法》出台,对执业门槛做出巨大调整,有媒体将其概括为一句话:“村医最低门槛为中专,考试合格后可拿证;大专以上相关医学专业应届生无需考试,直接拿证。”报道一出,全国热议。调整也迅速起效,以医疗资源相对缺乏的揭阳为例,2020年8月文件落实以来,已有7名大专以上医学专业毕业生免试申请了执业证书。


而“区(县)招镇管村用”政策下,被选派下村的医生,如前文提到的花都村医邱华等,基本都是医学专业的本科生,甚至还有部分硕士研究生。


刷新的不止学历,还有知识体系。近年来,各级卫生健康部门和医疗机构通过不同渠道,持续提升村医疾病诊断和救治能力,兜牢分级诊疗体系的网底。


比如南方医科大学第三附属医院自2018年来,通过“村医学堂”党建项目,深入云浮、阳江、肇庆等地市的偏远县镇,培训村医超1200人次。“培训后的村医月接诊数普遍增长40%,处方合格率普遍提高30%。”该院院长蔡道章说。


每到一个地方,医院还会协调县、镇医疗机构,构建串联“村-镇-县-省”四级的就诊绿色通道。郁南县71岁的五保户何叔因此受益。他的头上长了一个“犄角”,村医得知后通过“村医学堂”微信群联系了南医三院专家,确诊为右枕顶颈部巨大恶性肿瘤,后者在县人民医院帮何叔做了根治手术。


同年,广东省第二人民医院将AI医生引入清远阳山县贫困乡村,作为手机里随时随地可以咨询的智能助手,陪着村医走遍崎岖山路,守护村民健康。


为乡村振兴筑起“健康长城”——广东省村卫生站改革速写

▲在AI 医生帮助下,村医为村民检查身体


鉴于这一举措有效解决了贫困村卫生站医疗设备不足、村医诊疗水平不高的问题,2019年广东决定投入2732万元,为全省2277个省定贫困村配备智能健康监测设备包,研发村医工作站软件,并引入AI医生、对接省远程医疗平台。这个项目被称为“AI医生进乡村”,入选了省政府2019年十件民生实事。


还有更多的探索在路上。2020年,国家基本公共服务标准化试点启动,清远市被确定为医疗卫生基本公共服务标准化专项试点,粤北山区的连山壮族瑶族自治县承担了其中的“AI+互联网医疗”项目,着力构建村、镇、县、市四级紧密型联动式区域医疗移动平台,永和镇的6个村被纳入试点。


村民就医迎来了触目可及的嬗变。高血压老病号邓昌达一直遵医嘱服药,但病情仍未得到有效控制,得益于“AI+互联网医疗”项目,专家通过远程诊疗系统指导村医实施诊断,并调整了用药方案;百岁老人虞宣娇不仅患有高血压,还存在腰部畸形,行动都要依靠轮椅,项目实施后,村医邓先袖通过公卫一体机将其健康档案录入系统,此后老人就医,接诊医生不仅可迅速阅览信息,大数据还会给出相应的诊疗提示,大大提高生命救治的速度和质量。


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建设也为村医成长带来了良好空间——根据建设方案,医共体实行行政、人员、财务、质量、药械、信息系统“六统一”,协调整合、优化配置县镇村三级医疗卫生服务资源——在这一框架下,村医也得以扩大朋友圈,链接上级医院的资源,让村民享受更优质服务。


阳江市阳西县村医卢潘对此感受很深。有一次,他组织所服务的上洋镇上联村村民免费体检,体检对象的心电图被同步远程传送到阳西县总院分析。突然,他接到电话提示:一名群众有心梗迹象。卢潘立刻请求紧急开通绿色通道,在最短的时间内将患者送到镇卫生院复查,后转诊到县人民医院完成手术。


“心梗发病凶险、死亡率高,患者此前没有明显症状,若非及时发现,后果不堪设想。”卢潘说。他的工作没有结束,患者出院回村后,他又按照上级医生指示,每周随访两到三次,确保患者按时测量血压、遵从医嘱服药。


为乡村振兴筑起“健康长城”——广东省村卫生站改革速写

▲阳山县村医将村民心电图上传心电远程诊断中心,由上级专家诊断


医共体建成之前,这是村医很难提供的服务,因此也发生过一些遗憾。


“以前遇到把握不准的病,只能推荐患者到镇上或县里去看。当时和上级医院联系少,也很难联系到专家。”村医董好说。她在茂名高州市下辖的分界镇东方村卫生站工作,忙碌而又充实,“现在只要上报需求,即使不是急危重病,也能很快找到县里的专家。乡亲们觉得我有办法,也都愿意来找我首诊看病。”


“完善医疗保障体系,努力让人民群众的健康大道宽又阔,是扎实推进共同富裕的应有之义。经过几年的努力,市县镇村‘分得开、各有位’的分级诊疗格局基本成形,‘大病不出县、中病不出镇、小病不出村’的目标基本实现。”广东省卫生健康委党组副书记、副主任、一级巡视员黄飞表示。


乡村医生作为最贴近农村居民的健康守护人,看似平凡,但责任同样重要:从常见病诊疗到地方病普查,从公共卫生宣教到非典、新冠防治,他们是分级诊疗体系建设的神经末梢,也是健康广东建设版图上不容忽视的力量。


2022年,广东省卫生健康委、广东省中医药局联合印发《广东省乡村医疗卫生基本公共服务提升行动实施方案》,着力从9个方面提升乡村医疗卫生服务能力,进一步完善乡村医疗卫生服务体系,村医也将迎来更好的发展空间。我们有理由相信,他们将创造赤脚医生那样的奇迹,甚至影响还要更为深远。


“分级诊疗是一个实现医疗同质化的过程。近年来,广东抓住强基层和建高地两头,通过解决‘人’的关键问题,一个关口一个关口地过、一年接着一年做,使各层级、各区域差距进一步缩小,找到了医改的线头和钥匙。”广东省卫生健康委党组书记、主任,广东省医改办主任朱宏表示。


为乡村振兴筑起“健康长城”——广东省村卫生站改革速写

欢迎订阅2023年《人之初》杂志

(点击下方图片或扫描二维码)

▼▼▼

为乡村振兴筑起“健康长城”——广东省村卫生站改革速写




主笔 | 宋炳军

编辑 | 叶溱 苏海宁 责编 | 张秀丽

来源|本文首发于《人之初》杂志,未经授权,不得转载,侵权必究。

广东卫生在线全媒体团队出品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