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德学习 | 德国大学到底怎么上课?

我在周末的傍晚坐在书桌前,和往常一样看着长篇的德语论文。窗外天已经黑尽,伴随冬日的到来,白昼变得少且珍贵。我很多次想要更新一篇文章,来记录我在开学一个月里的所见所想。然而学习的压力重到让我腾不出时间来专心做这件事。但此刻音乐惬意,奶茶香甜,虽有无数的任务还没做,但却是写东西的好时候。

在德学习 | 德国大学到底怎么上课?

  • 上课形式

作为文科类的专业,又是研究生阶段,因此我的课程全部都是Seminar(研讨会)的形式。有趣的是,专业叫Erziehungswissenschaft(教育学),我的方向是empirische Bildungsforschung(实证教育研究),原本一百多人的专业到了我们方向最后只剩10个人左右,因此每堂课都是熟悉的那一些同学,宛如这是什么小班化VIP教学。当然好处自然非常明显。老师会迅速认识全班的同学,每堂课上都有很多讨论的主题,基本可以做到每个人都畅所欲言。于我而言,便有了很多与大家熟悉了解的机会。

  • 课程内容

整体来看在课程设置和安排上来看,我认为和国内的大学并没有太大的区别。对着课程大纲选课,整个研究生阶段达到120个学分即可毕业。就我们专业来说,我觉得相较国内课程的有趣性要略大一些,或者换句话说,教授的自由度更高一些。比如说我们有一个基础模块【基础教育学知识】,这是必修模块。但在模块底下具体上什么课程就完全是教授的自由意志了。最令我印象深刻的一门课,叫做Bildung und Optimierung(教育与优化),第一节课老师就坐上课桌上,说起来他有次参加活动,很多人提及这个Optimierung(优化)这个词,他就想这个到底指什么呢?跟教育有什么关系呢?在这样的契机之下,他想,我何不回去开一门研讨课,来和同学们共同讨论这个问题呢?这个的例子有好几个,每次听到都能会心一笑。

在德学习 | 德国大学到底怎么上课?

  • 学生参与

对于我们专业而言,小组合作并做报告是常有的形式。伴随着上周各小组陆续开始做汇报,我注意到和我们在国内的形式有较大不同。倒不是报告的形式有多大的差异,而是同学的反应和汇报者对这一知识分享过程所持有的态度。如果说我在国内所经历的Prensentation是成果汇报,那么这里的更偏向于知识讨论与分享。汇报者随意地坐在前面的课桌上,甚至或许喝着咖啡,和大家分享这一主题的相关内容。让我非常钦佩的点是,在这一过程中,下面的同学非常认真地跟着做笔记,并且一旦出现什么疑问,立刻举手示意。老师在这一过程担任的角色也很有趣。每次想要补充什么内容时,都会有非常有礼貌的句式,请教报告的同学是否可以打断并且补充一些自己的看法。记笔记是全员标配。这些教授们都像勤恳谦逊的学生一样,坐在下面仔细聆听并记录。这样的氛围常常令我有所启示。

在德学习 | 德国大学到底怎么上课?

在德学习 | 德国大学到底怎么上课?

在德学习 | 德国大学到底怎么上课?

  • 学业态度

我最开始就有抱怨学业压力实在过重。不仅课程要学的东西太多,德语对我而言也是很大的问题。因此无论是阅读速度,还是课堂的效率都常常有很大削弱。因此一到班上,和周围同学聊起天来,我就会说我们的任务过多,而德国同学竟然也有同感。研究生的学制是两年,算一算已经有六七个德国同学告诉我他们打算在5-6个学期里面毕业了。说这些话的时候他们非常坦然,似乎这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他们说,除了上课,他们每周还要去打工,并且希望有更多的时间来做自己感兴趣的事情。我的朋友Cati说,她对打排球非常感兴趣,并且课下和其他的朋友成立了一个团队,并且每周都有固定时间一起约出去。有门课的老师她觉得非常无趣,课堂阅读的论文她也没什么兴趣,因此她就放弃了这门课而决定专心发展她的爱好。这样的事例非常之多,且与我们中国学生形成了鲜明对比。学习德语让我们先前"浪费"了一年,因此脑袋时刻紧绷着一根弦,觉得什么都是越快越好(说到这一点我甚至认为需要再另外写一篇关于这个的文章,上的课程《教育与自我优化》让人无法不时刻思考这一切是否都只是时代的骗局),晚毕业是糟糕透顶的事。

这在我身上也是非常明显。我这学期修了八门课,全部按照课程大纲的安排来进行,每天的任务让我心力交瘁。脑中时刻记住越快越好的理念,我不仅没有时间去读有趣的书,也完全中断了我的运动计划。说到运动计划,就不得不提德国对大学生的各项福利。我花了52欧在学校办了一张运动卡,用这张运动卡我便可以在一整个学期内随意参加学校多达200多项的运动课程,比如瑜伽、Zumba(尊巴),冰球,各种球类项目等等。我在刚开始就参加了Zumbar课程和普拉提,每天运动完都觉得身心舒畅,谁知道过重的压力让我所有活动戛然而止。因此在这样的日常中我的过去固有观念在不断摇摆。

  • 我的现状

最后给我爱的朋友们分享一下我的现状。上课的时候几乎要让自己每分每秒都全神贯注,这样才能不至于和课堂完全脱节。这一点相信在德国的朋友们都深有体会。事实上即使全神贯注也只能听个大概,有时对着其他同学飞速开合的嘴巴发呆,好奇他们如何做到不用去思考语法和单词能那么顺利地把德语讲明白,还能时刻记住把谓语动词在最后一个说出来。但我心态真的还不错,总之每天有认真地预习,课堂的话会常常举手发言。以前在国内我会觉得说举手是没太大必要的事,但在这里完全是交流讨论的气氛让我能回归学术这个词语的本身,我觉得很满意。当然也有可怕的问题。那就是我常常不知道该提什么问题。比如读完一篇论文,我能整理出他的逻辑结构和内容,但你要说我对此提出问题,我就绞尽脑汁也不得其解。因此比起德语,大概没有"问题思维"是我要克服的更大困难。

  • 最后:记学校的一件大事

前段时间学校因为一件事收到很多德媒及全校师生的关注。事情与一名汉堡大学宏观经济学的教授相关。从身份来讲,他除了是大学教授,还是一名德国Afd(德国极右翼)政党的联合创始人之一。在他回到汉堡大学上课之后,第一次课程就遭到了很多同学的集体抗议。让我感到非常有趣的是各方对于这一事件的反应。在当天下午的Seminar中,我们那门课的优雅老师忧心忡忡地坐在位置上,简短陈述了这件事情之后说,我们今天来讨论一下,到底什么是科学?在面对这样的两难境地时,教育和政治之间是否能完全地分割开?显然大家都对这样的话题非常感兴趣,整节课在这样不断辩论与发问之中很快结束。晚上我打开学校官网,首页便有好几篇相关的文章。内容从对于教育与政治关系的讨论到Prof. Lucke个人权利的分析和界定都有涵盖。我当时立刻感到,在面对这样的问题时,无论是学校管理层,还是老师同学都能对这样的问题从很深的层面去考虑分析,而不武断决定,这是大学应有的风气。

在德学习 | 德国大学到底怎么上课?

总结来说,我好像全篇都在赞颂德国的高等教育。不管怎么说,这只是我第一个月的个人看法,随着时间的流逝,我一定会有更多新的想法,说不定会完全驳斥自己现在写的全部也说不准。但我此刻想到这些,拿来与你分享。

返回
顶部